2025-09-05
国外媒体和政要对我国9.3阅兵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元的图景。这背后交织着国际政治博弈、历史认知差异、地缘战略考量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不同心态。
下面这张表格帮你快速了解国外媒体和政要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背后原因:
评价维度 |
主要观点/表现 |
背后反映的心态/原因 |
典型代表 |
肯定与赞誉 |
认可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与牺牲;赞扬阅兵展现的纪律性与组织能力;理解中国捍卫和平的宣示。 |
历史事实的尊重;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客观认可;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或共同战略利益。 |
俄罗斯、巴基斯坦、部分发展中国家媒体、新加坡《联合早报》 |
警惕与质疑 |
将阅兵视为“秀肌肉”,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关注尖端武器装备,担忧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
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大国对崛起国本能的战略猜疑;某些国家因其历史问题而敏感(如日本)。 |
部分美国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日本某些势力 |
选择性关注与叙事 |
淡化阅兵的和平主题与历史纪念意义,突出军事装备展示;强调西方领导人缺席,解读为“孤立”。 |
“西方中心主义”视角;迎合其国内受众的预期和固有认知;通过框架设置影响国际舆论。 |
BBC、CNN等对中国尖端装备的关注 |
外交姿态与缺席 |
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元首普遍缺席;派代表出席(如驻华使节)成为一种折中选择。 |
地缘政治博弈与阵营考量(如配合盟友);价值观差异与意识形态隔阂;不愿被视为“背书”中国。 |
2015年及2025年九三阅兵,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未出席 |
网友的正面反响 |
惊叹于阅兵的整齐划一与科技含量;表达对中国力量的赞赏;期待观看。 |
普通民众往往超越政治立场,更直观地从技术、视觉震撼力角度评价;对中国文化和发展成就的兴趣。 |
社交媒体上众多外国网友的评论 |
如何理性解读这些评价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冷静和理性的解读:
1. 认识到国际舆论场的复杂性:国际社会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国家、媒体因自身立场、利益、价值观不同,其报道和评论必然存在差异。有赞誉、有批评是常态,不必因为赞誉而过度欣喜,也无需因批评而过分在意。
2. 理解阅兵的多重目的:我们的阅兵首要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它既是内部凝聚民心、振奋精神的方式,也是对外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宣示维护世界和平决心的窗口。外界特别是西方媒体倾向于聚焦“军事展示”,而相对忽视“历史纪念”与“和平宣示”的内涵,这本身就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3. 保持战略定力与自信: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客观事实。阅兵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受到广泛关注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越来越多的国家肯定我们的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这份自信不因少数国家的质疑而动摇。
4. 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和“新的趋势”:除了西方主流媒体,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邻国以及国际社会普通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同样重要,甚至更具代表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政要和媒体对阅兵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近年来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渠道增多,一些客观理性的声音也在增加。
总而言之,解读国外媒体和政要对我国9.3阅兵的评价,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迷雾,认识到其背后深刻的国际政治、利益关系和历史认知差异。
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头脑,既看到我们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是许多正面评价和广泛关注的基础),也理解外界特别是传统西方大国存在的疑虑和战略牵制(这是部分负面和质疑声音的来源)。
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用持续的发展和开放的合作,来赢得更多的理解、尊重与认同。
下一个:无
上一个: 杭州钱塘新城灯光秀的美与广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