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2025年《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确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法治保障,带来了不少积极变化。这部法律被广泛视为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民营经济“春天”是否到来,我认为它更像是一个 “渐进回暖、持续向好”的过程,目前已经能感受到明显的政策暖意,但市场的全面复苏和信心的彻底稳固还需要时间。
下面我来和你详细说说这部法律带来的主要变化、面临的挑战,以及民营企业可以如何把握这些机遇。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效果
《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于将“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的原则法治化,试图从根源上解决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痛点。
市场准入更加公平:“非禁即入”原则得到强化。2025年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比上一版减少了9项限制,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可以进入的领域更广了,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能源、公共服务等领域。法律明确禁止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限制或排斥民营经济组织,旨在破除各种“隐形壁垒”和“玻璃门”。
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法律致力于提升民营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实施后,一些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例如报道中提到下降84个基点),应收账款确权融资规模也有显著增长(报道称同比增长215%)。法律还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如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并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权益保护力度加大:法律在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划出了多条“红线”。例如,明确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禁止滥用职权实施异地执法,并要求政府严格履行政策承诺和合同。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贯彻落实该法的指导意见,强调依法平等保护,并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问题。
创新活力得到激励:《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其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规定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这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投入意愿有所增强。
数据要素利用与新产业发展:法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依法合理使用数据。这为一些企业(如游戏企业)通过数据资产入表提升了无形资产价值。同时,法律也为人工智能、数据产权等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
主要挑战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民营经济促进法》带来了积极变化,但要让民营经济真正步入发展的“春天”,仍需关注和解决一些问题:
地方执行与政策落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仍是关键。法律的原则性规定需要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如果地方保护主义或“懒政”思想存在,可能导致好的政策在基层执行时效果打折扣,出现“准入不准营”等现象。
宏观经济需求与信心修复:企业的感受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和订单。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仍在恢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民营企业可能仍面临市场机遇不足的挑战。企业家信心的彻底修复需要时间,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和可见的市场机会。
配套政策协同:市场准入的放开需要与土地、社保、融资、行业监管等配套政策协同推进。如果配套政策衔接不畅,企业可能依然会感到“进门容易生存难”。
民营企业如何把握机遇
面对当前的环境,民营企业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关注国家战略方向: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关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内部治理与合规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合规管理,规范财务制度,防范内部风险。
利用好金融支持工具:关注并尝试运用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发行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拖欠账款或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并善于运用《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无疑为民营经济发展送来了强劲的“政策春风”,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也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也要认识到,民营经济的“春天”并非单靠一部法律就能完全实现,它需要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各级政府的扎实落实、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的积极转型共同作用。
这是一个 “渐进回暖”而非“一夜入春”的过程。目前来看,方向已经明确,道路正在铺就,但前行之路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在更需要的是关注政策、保持信心、练好内功,在当下的环境中发现机遇,稳健前行。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形势。如果你对某个具体方面,比如融资、市场准入或者权益保护有更深入的疑问,我很乐意提供更多我知道的信息。
下一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