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春运是一场有规律、可预测的超级人口迁徙。我们的目标不是对抗这股洪流,而是巧妙地融入其中,在旅客出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时空场景中,自然呈现品牌信息,实现从“看到”到“记住”再到“共鸣”的深度影响。
50亿人次是2026年春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预期值。这意味着我们的媒介策略必须实现全域、全场景、全流程的饱和式覆盖。
人次 ≠ 人数:一个人在一次春运中可能接触多个广告点位。我们的策略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高频次、多场景的曝光,实现有效频次的积累。
目标本质:实现品牌信息对春运主力人群(务工、学生、探亲、旅游)的无缝隙触达,打造现象级的品牌事件。

我们提出 “一心三横四纵” 的媒介投放战略,构建一个立体的广告引力场。
一心:超级交通枢纽核心
目标:打造品牌震撼亮相的制高点。
阵地:全国顶级机场(北京首都/大兴、上海浦东/虹桥、广州白云等)和核心高铁站(上海虹桥、北京西站、广州南站等)。
形式:包站式、地标性大牌、廊桥广告、数字媒体墙、安检口/候车区全包。在这里,广告不仅是信息,更是风景,奠定品牌的高端、强大气场。
三横:三大动脉通道覆盖(东西向)
目标:抓住人口流动的主要干线。
阵地:
1. 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动脉:沪汉蓉高铁、沪渝高速沿线核心站点、服务区。
2. 沪昆动脉:沪昆高铁、沪昆高速全线,连接华东、华中、西南。
3. 沿海动脉:东南沿海高铁、沈海高速,覆盖珠三角、海西、长三角。
形式:高铁站内数字屏、高速沿线跨线桥大牌、服务区综合楼包柱及餐厅电视。实现品牌伴随旅程,持续强化记忆。
四纵:四大干线通道覆盖(南北向)
目标:精准触达春运最主要的“北漂”、“南漂”人群。
阵地:
1. 京哈-京港澳动脉:纵贯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生命线。
2. 京沪动脉: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价值最高。
3. 京昆-包茂动脉:覆盖西北、西南至华南的流动人群。
4. 沿海动脉(补充):强化南北沿海联系。
形式:与“三横”类似,形成网格化覆盖,确保无论从何地出发,去往何处,品牌身影无处不在。
为实现50亿人次的宏大目标,必须采用“海陆空”一体化的媒介组合。
|
场景 |
媒介形式 |
作用与优势 |
创新玩法建议 |
|
“空” (出发/到达) |
交通枢纽大牌、LED巨幕、廊桥广告、登机牌/车票广告 |
权威性高,视觉冲击力强,覆盖高质量客群。 |
AR互动:扫描广告牌,出现品牌虚拟形象送祝福或抢红包。 |
|
“陆” (旅程途中) |
高铁/动车组品牌冠名、车厢内海报、头片、小桌板、语音播报 |
封闭环境,强制曝光,触达时长最长,效果最佳。 |
“回家的第X小时”系列内容,结合沿途站点,引发情感共鸣。 |
|
“路” (公路网络) |
高速沿线高炮、服务区全媒体、加油站媒体、城市出入口大牌 |
覆盖自驾、大巴等庞大群体,点位灵活,成本相对可控。 |
服务区设置品牌暖心驿站,提供热饮、充电,结合线下互动。 |
|
“网” (线上联动) |
社交媒体话题引爆、LBS地理位置定向广告 |
将线下流量引至线上,形成闭环,放大声量。 |
#2026春运故事# 征集活动,用户外广告位展示用户UGC,品效合一。 |
1. 程序化户外(DOOH):在数字屏资源中,利用天气、车次晚点等信息,实时更换广告内容。例如,下雨天播放“为您撑起一把伞”的关怀式广告。
2. 数据驱动选址: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精准分析人流热力图,将预算倾斜至流量最高、目标客群最匹配的点位。
3. 效果预估模型:
日均触达人次 = Σ(各点位日均客流量 × 可见概率)
通过科学的点位组合,在40天春运期内,累计触达50亿人次是一个通过精密计算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提前布局:春运广告资源紧俏,需在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预订。
内容矩阵:准备多套创意素材(预热期、高峰期、返程期),避免审美疲劳。
应急预案:针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准备公益导向的备用广告画面,体现品牌社会责任感,化危机为机遇。
“时不我待,让50亿人次看到咱们的广告”——这要求我们以战略级的视野、战役级的执行和情感级的沟通来对待2026年春运户外项目。通过 “一心三横四纵”的战略布局,结合传统媒体与数字创新的共振,我们不仅能实现量的覆盖,更能完成品牌与亿万国民情感的深度链接,让您的品牌成为2026年春天最温暖、最深刻的记忆。 此刻,即是启动的最佳时机。
下一个:无
相关新闻